关注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公众号
时间:2024-03-28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厦门华厦学院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知识学习专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知识
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四个自信”以及“两个维护”是什么?
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
“两个维护”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十二个必须”是什么?
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4. “中华民族”在什么时间被写入宪法?
2018 年 3 月 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了宪法,“中华民族”入宪迈出了可喜一步。
首先,它改变了“中华民族”概念在宪法文本中缺位的状况,使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的宪法有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其次,它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列确定为国家发展目标,突出了中华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
6.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我国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7. 什么是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目前,全国建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哪年颁布?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并施行。
9. 什么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少数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民族团结,就是要求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助合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 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没有民族团结,必然是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其二,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其三,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11.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