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关注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公众号

学院新闻

【学生活动】非遗传承,文化赓续|“镂象于木香飘千古,印之芳华丹青薪传”——探访漳州木版年画非遗文化

时间:2025-02-10 点击:

非遗传承,文化赓续

“镂象于木香飘千古,印之芳华丹青薪传”

探访漳州木版年画非遗文化

古城漳州有着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福建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居地。自唐代中原将领陈元光带兵入闽建漳以来,中原文化在这里积淀、变异,手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民间美术手工艺美冠天下,带动了闽南民间木版年画刻印技术的发展。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还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存世稀少的历代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美,独特的套色工艺,丰富了中国民间年画的艺术宝库,人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厦门华厦学院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镂象于木香飘千古,印之芳华丹青薪传”———探访非遗文化社会实践队在2025年寒假期间深入漳州市区,参观漳州木版年画展馆及传承人工作室,体验漳州木版年画,感受国家非遗的深厚文化魅力。

参观走访调研,了解非遗文化

“镂象于木香飘千古,印之芳华丹青薪传”———探访非遗文化社会实践队先后前往漳州古城、漳州市博物馆、漳州市美术馆,对漳州木版年画这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细参观、走访与调研。

639A3

4A137

45F85

640EF

实践队员参观漳州市博物馆

漳州市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以青铜时代虎林山出土文物、漳州窑器、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海丝贸易银元及地方非遗产品为主要特色,文物储量丰富、特色鲜明、精品纷呈,展示了漳州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漳台民间文化陈列”展馆展示漳州独有的历史底蕴和非遗故事,实践队员们根据实践需求,在此展馆认真参观学习了展示漳州独有的历史底蕴和漳州木版年画的非遗故事。

32269

4C709

39F55

55810

实践队员参观漳州市美术馆

传统文化艺术的熏染和尊重文艺创作的社会风气为漳州当代书画艺术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原副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曹明福和漳州市美术馆吴亦虞馆长的带领与讲解下,实践队成员们看到了“写意漳州五人行”对故乡山水、花草树木的深厚感情,用自己的毛笔描绘漳州一山一水一木,一花一草,感受到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对新时代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技艺深入体验,感受非遗文化

“镂象于木香飘千古,印之芳华丹青薪传”———探访非遗文化社会实践队前往国家级非遗项目漳州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颜朝俊工作室进行参观、走访与调研。

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颜朝俊向我们展示了工作室的漳州木版年画,各式各样的作品图案极其丰富,或造型夸张,主题突出,或纯朴古雅,色块雄浑,大红大绿的颜色令实践队员们在参观时爱不释手。门神画、神像画、宗教画、灯画、风俗画等类型各有不同,但每一个木版年画作品整体对比强烈,黑线条继承了北方传统木版年画的粗犷简洁,又流露出漳州人的纤巧细腻,长短结合,曲直相掺,圆转、曲动柔和,透出一种拙朴、秀逸的美感,让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浓厚的闽南民间美术。

实践队员参观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颜朝俊工作室木版画作品

颜朝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漳州木版年画的基本制作过程,主要包括描稿、刻版、分色、套印等步骤。他向实践队员认真介绍了木版画的木版制作流程,纸张放置的流程与注意事项,毛刷的材质和刷墨时的手法与方向,取下作品时的方向与力度。随后,在颜朝俊老师的展示与指导下,实践队员纷纷拿起刷子,制作出一份份独一无二的木版画《福》,并一同录制了祝福视频。

59021

55681

50D2D

119C8

55959

5D910

实践队员在参观省级代表性

传承人颜朝俊指导下制作木版画

作品《福》

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基础数据

“镂象于木香飘千古,印之芳华丹青薪传”———探访非遗文化社会实践队以“漳州木版年画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问卷调研,通过线上发布征集问卷和线下发放纸质问卷相结合,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完成调研报告撰写。

实践队首先明确了调查目的,调查大众对漳州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对漳州木版年画发展的了解情况,评估大众对漳州木版年画了解情况以及传承意识的充分性,挖掘大众未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发展的建议。

实践队员发放调查问卷

收集调研数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实践队意识到大多数民众来到漳州的主要目的是旅游和参观,对传统文化建设与传承有比较高的关注度,且参与程度比较可观,但仍存在多方面的信息差。福建省内民众对漳州市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漳州木版年画比较了解,但是外省游客对漳州市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漳州木版年画的了解程度明显不足。

实践队分析所有的调查数据发现:65.42%的民众非常愿意参与漳州木版年画非遗文化传承,34.58%的民众愿意参与漳州木版年画非遗文化传承。这反映了公众对非遗文化的高度关注和传承责任的高度重视。

漳州木版画作为一项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31.11%的民众认为是传统文化传承断层,32.19%的民众认为是年轻人参与度低,15.03%的民众认为是文化同质化,21.23%的民众认为是现代化冲击,0.44%的民众认为是其他原因。

实践队通过调查还发现了民众对非遗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关联感知,近95%的市民认为传承与发展非遗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这为进一步推动文化自信奠定了良好基础,仍需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培养传承人才、政府政策支持等途径,以保护和传承漳州木版年画等非遗传统文化。

深入访谈交流,助力非遗传承

为有效促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版年画的保护与传承,实践队与非遗传承人颜朝俊老师和漳州市博物馆宣教部黄淑珠主任展开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与交流。访谈聚焦于国家级非遗项目--漳州木版年画的技艺、创作与面临的挑战、漳州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所遇到的瓶颈与挑战,非遗项目如何走进博物馆?非遗项目如何走进高校?等系列问题。

实践队指导老师与非遗传承人

颜朝俊老师开展深度访谈

实践队指导老师与漳州市博物馆宣教部黄淑珠主任开展深度访谈

在调研漳州木版年画的过程中,漳州市博物馆宣教部黄淑珠主任热情地分享了漳州市博物馆有关漳州木版年画的讲座、体验活动等情况。近年来,与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相关的活动受到民众的一致好评,其中青年人的占比还是挺高的。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省级非遗传承人颜朝俊老师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接触漳州木版年画的契机与动机、漳州木版年画的技艺、创作与挑战、漳州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产品与市场、创作与未来以及非遗进高校等问题。

他指出,在研究漳州木版年画时,我们需要取其精华、舍其糟粕,继承、保留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传统特色。根据新形势和新市场的发展要求,需要改革创新漳州传统木版年画,提高它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一是我们需要突破限制,积极创新,使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题材更加丰富多彩。比如,水仙花作为漳州市花,和大家喜爱的油画风格相结合,通过创新画种的形式和底色设计,创作的作品《水仙花》也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二是需要符合广大民众新的审美需求和欣赏要求。年画只有符合民众的审美需要,才是优秀的年画作品,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果脱离了广大民众的要求,这样的年画就站不住脚,难以获得理想的市场。

颜朝俊老师高兴地指出:“近年来,除了现在的工作室,漳州市博物馆也会定期举办非遗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民众参与学习与体验。其他可以参观体验的平台则是以高校为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非遗等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投身于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这是一种积极的现象和良好趋势。”

“镂象于木香飘千古,印之芳华丹青薪传”,此次探访漳州木版年画非遗文化社会实践与调研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访谈记录、问卷调查、资料整理等多种调研方式了解到漳州模板木版年画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以及传承创新所遇到的瓶颈与挑战,和传承人及各展馆负责人交流探讨了可行性建议和发展策略。

今后,实践队将继续挖掘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深刻文化内涵,进一步考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开发文化意蕴,学习、探索非遗技能、传承非遗文化,体悟“闽人智慧”,探寻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同时,进一步将非遗文化融入当代故事和当代主题中,吸引更多年轻血液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