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公众号
时间:2025-07-26 点击:
三十几年前,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思明区实地调研筼筜湖污染治理,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引水活水、美化环境"的治理方针,开创了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2025年7月3日清晨,厦门华厦学院“河韵寻踪”社会实践队为贯彻落实党的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沿着厦门筼筜湖西堤缓步前行,开展了一场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路线的采访拍摄实践活动。
跨学科实践:新媒体赋能环保传播
本次实践围绕筼筜湖生态治理变化与成效,实践队通过分组进行分镜拍摄、从老居民、清洁工、钓鱼爱好者等多个群体的不同视角了解筼筜湖治理、变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制作融媒体作品。通过对比1985年与2025年的湖岸线影像,直观展现生态修复的“厦门速度”。这种实践探索让实践队深入理解了“绿水青山”背后的治理智慧。
从污染重灾区到城市会客厅:见证生态奇迹
活动当天,实践队沿筼筜湖白鹭洲段展开实地调研。一位经常来湖边打太极的老阿姨向实践队介绍:“当初没有改造的时候湖边散发着臭味,到处是污水,都没有人愿意来筼筜湖这。后来习总书记来到筼筜湖,开启了综合治理,周边的商圈被带动起来了,现在水质也清了,我还经常来这儿钓鱼呢!”湖边钓鱼的大爷如数家珍般向实践队介绍了这湖中都有哪些品种的鱼类,给出了“这钓的鱼可比市场上买的好吃百倍”的极高评价。晨光熹微,白鹭低徊。可见筼筜湖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福祉。
实践课堂获新知:分享成果感受
最后,微风轻拂过筼筜湖畔的草地,师生们围坐成一圈,在树影婆娑间分享着今日实践的感悟。身着素雅旗袍的姜澜老师合上记录本,目光温柔地看向正在发言的学生:“这次调研最触动我的,是听到那位老阿姨向我们介绍筼筜湖的时候,她对筼筜湖的熟悉程度更是吸引我走进筼筜湖的故事当中,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今天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见证的,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课堂。阳光透过树叶斑驳洒落,将年轻的脸庞与湖光山色一同镀上金边,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从1985年到2025年,从治理者到记录者,守护这片水域的接力棒,正传递到新一代手中。
此次“河韵寻踪”社会实践队跟循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治理足迹,化身生态文明治理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深入筼筜湖畔,用镜头捕捉碧水蓝天的变迁,用文字书写生态治理的智慧。这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践行。未来,“河韵寻踪”社会实践队将继续以青年视角讲述中国生态故事,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让更多人在影像与文字中看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