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公众号
时间:2025-07-28 点击:
开场·雨声作序,数字课堂再升温
厦门的雨像细密的琴弦,弹奏着盛夏的序曲。莲花五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里,灯光柔和,茶香氤氲,“莲馨智护,银龄无忧”社会实践队在细雨中拉开帷幕:“手机生活服务专场”在雨幕中准时开课。实践队员们以饱满的热情继续走进莲花五村社区教授老年人如何在手机上便捷地满足基础生活需求,旨在帮助老人家更好地融入当下的数字化生活,增强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课前·需求画像,一课一策
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实践队员们便与新加入的长辈和第二次参与的长辈展开交流,不断为其解决现有问题,倾听他们的诉求。
今天的课堂更像一场“私人订制”。 志愿者手持“需求便利贴”穿梭在长者中间,问题被逐一拆解:
“想去中山医院复查,不会预约挂号。”
“腿脚不便,听说网上的菜新鲜又便宜,我想买菜送到家。”
“不会用乘车码,现在年纪打了记性太差公交卡常常忘带。,看到很多年轻人用手机一滴就可以了,很方便,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10分钟过后,54个诉求被整理贴满在“心愿墙”上,实践队员们迅速整理、归拢为三大教学模块:
① i厦门政务通(挂号、医保查询、公交码)
② 滴滴打车(一键叫车、代人叫车、行程分享)
③ 美团买菜(选菜、改地址、售后退款)
授课·三维沉浸教学法
1、巨幕拆解
主讲人林奇伟把“i厦门”界面投上大屏,用“红-黄-绿”三色标记“预约挂号、医保查询、公交码”三大入口,语速降到每分钟80字,配合“指读”动作,确保每位长者“看得清、听得懂”。
2、手指同步
每讲完一步,实践队员们“一对一”蹲下,左手托机、右手示范——“阿姨,咱们先点这里,再滑到这里,看到‘确认’两个字就轻轻一点。”
场景闯关
3、挂号关
长者现场预约厦门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下周三号,系统弹出“预约成功”绿码,全场鼓掌。
4、打车关
志愿者提前设置“模拟雨天”情境,长者需在3分钟内完成“一键叫车”,68岁的李爷爷用时32秒,司机接单成功的提示音响起。
5、买菜关
72岁的陈奶奶在美团买菜成功下单“两斤排骨一把葱”,并学会用“到货提醒”,她笑称:“今晚就做排骨汤,给你们加菜!”
互动·银龄助教团再升级
昨日刚学会“开关机”的黄奶奶,今天主动申请做“银龄助教”。她站在大屏旁,用闽南话复述“滴滴打车”步骤,台下长者纷纷点头:“自己人讲自己话,更听得懂!”志愿者为她发放“银龄讲师”奖品,台下掌声雷动。
反馈·幸福回音壁
“谢谢你们啊,我这把年纪还能自己‘打车’,感觉年轻了!”——张爷爷
“孩子们,你们下次来,我给你们煮我下单的排骨!”——陈奶奶
志愿者把每一句感谢实时记录在“幸福回音壁”,并同步上传至云端,成为第三天课程优化的“大数据”。
尾声·雨停,服务不停
雨歇云开,这场以生活服务技能为主的实践,不仅教会长者“预约看病”“扫码打车”“网上买菜”,更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最柔软的注脚。不仅让长者触网,更让青年触摸到时代脉搏。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升级课程,把每一次指尖教学都化作中国式现代化路上最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