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公众号
时间:2025-07-12 点击:
面对老年人深陷“数字鸿沟”的现实困境——就医挂号时徘徊的迷茫、扫码支付时颤抖的焦虑、出行导航前无助的迟疑,厦门华厦学院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莲馨智护·银龄无忧”社会实践队于近日吹响筹备“集结号”。
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部署的背景下,实践队以“政策为纲、需求为锚、技术为刃”,开启了一场“课程精研-课件打磨-分工攻坚”筹备攻坚战,旨在通过科学化教学体系设计、模块化团队分工与沉浸式课件研讨,为即将深入厦门市莲花五村社区的智慧助老实践筑牢根基,让青春智慧在破解“银龄”数字困局中绽放光芒。
团队筑基:科学分工
凝聚青春合力
在实践筹备阶段,队员们以“自我画像”开启破冰之旅——通过性格展示、特长分享与工作方向阐述,团队迅速形成了“人岗适配、优势互补”的协作格局。指导教师王亚凡老师根据成员特质与能力矩阵,将团队划分为课程研发组、教学实施组、安全督导组、后勤保障组、宣传联络组与社区协调组六大核心模块,构建起“责任到人、协同联动”的立体化工作网络。
“每个小组都是一颗齿轮,只有精准咬合才能驱动实践的齿轮高效运转。”王亚凡老师指出,每个小组都是不可或缺的“齿轮”。在实践进程中,小组间唯有目标一致、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做到精准咬合,才能凝聚强大合力,让实践这台“机器”动力十足,高效顺畅地运转下去。这种精细化分工不仅提升了团队执行力,更让青年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团队协作”与“责任担当”的内涵。
“莲馨智护·银龄无忧”社会实践立体化工作网络体系
课程精研:以需求为导向
破解“数字鸿沟”
针对老年群体在智能手机应用、生活服务与安全防护三大领域的痛点,团队创新设计了“基础技能+场景化教学+风险预警”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基础技能应用
聚焦智能手机基础技能调试、微信社交、健康码生成等高频需求,通过“大字体、慢步骤、重复演示”的方式降低学习门槛。
生活服务模块
覆盖预约挂号、线上问诊、医社保查询、智能支付、线上购物缴费、出行导航等场景,开发“一图一码一视频”的简化操作指南。
安全防护模块
结合真实案例,设计禁毒反诈情景剧、隐私保护手册与紧急求助功能实操演练,厦门应急管理、厦门消防、厦门气象、国家反诈中心视频号与app、小程序的使用与学习,筑牢社区老人“数字安全网”。
为确保课程实效,团队成员提前化身“体验官”,亲身学习、体验医疗预约平台、支付软件等复杂应用,以“用户视角”挖掘教学过程与操作指导的痛点、难点与优化、改进。通过多轮讨论、模拟演练与实操论证,课程最终形成“基础版+进阶版+应急版”三级教学方案,兼顾不同老人的学习需求。
社区联动:以“共治”思维
践行青年担当
实践启动前,团队与厦门市思明区嘉莲街道莲花五村社区负责人开展深度对接,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与焦点小组讨论,精准定位老人需求。莲花五村社区党委书记朱晓铭感慨道:“青年们的调研不是走过场,他们连老人对手机字体大小的偏好都记了下来,这种细致让我们感动。”
在社区的支持下,团队创新采用“课堂+家庭+社区”三级联动模式:
一、课堂集中教学:由社区事务副主任林美香协助组织场地与设备,通过图文手册、视频演示与实操演练,系统传授数字技能。
二、“1+3”教学结对帮扶:在社区助老员练江满的引导下,组织事件对的青年志愿者与社区老人结成教学小组“数字伙伴”,由退管负责人刘燕珠负责协调双方时间,提供教学指导与长期跟踪服务。
三、社区长效赋能:在社区党委副书记刘雯与党建委员王晶晶的统筹安排下,建立“银龄智慧驿站”,定期开展反诈讲座、健康监测、设备使用教学培训等活动,为老人提供持续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蓄势赋能:以青春智慧
点亮“银龄”未来
在数字化浪潮中,“莲馨智护·银龄无忧”实践队以温暖与智慧架起跨越“数字鸿沟”的彩虹之桥。从深入社区的精准调研到校社联动的资源整合,从沉浸式备课的角色体验到适老化课件的精心打磨,队员们以“助老先懂老”的初心,将技术语言转化为银龄群体听得懂的“生活指南”。一场场研讨会碰撞出的不仅是教学方案,更是青年与长者之间的同理心;一次次实操演练锤炼的不只是技能,更是“用科技传递温度”的使命担当。
“让数字技术不再成为横亘在银龄面前的鸿沟,而要化作连接幸福生活的彩虹。”接下来,实践队将以“教学相长”的开放姿态走进社区,为即将奔赴社区开展的智慧助老行动蓄势赋能。让这条承载着温情与希望的彩虹之桥,通向更多银龄朋友的幸福生活。